(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汇丰控股与平安之间关于重组的分歧再掀波澜。
汇丰控股(00005.HK,下称“汇丰”)将于下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投票表决由部分股东提出的分拆亚洲业务并将股息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建议。但汇丰控股董事长Mark Tucker近期再次反复表示拒绝。
第一财经获悉,作为这两项议案的支持方,汇丰大股东平安资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勇于4月18日晚间发表声明称,汇丰有必要推动结构性的战略重组改革,并对汇丰不沟通态度表示失望。
在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这份声明中,黄勇称,2015年起,平安资管逐步增持汇丰,成为汇丰的长期投资者。在投资初期,汇丰的业绩表现乐观,但后续却逐渐呈现经营业绩恶化、表现显著落后合理同业对标组、对股息政策进行破坏性调整、市值持续下滑、对全球商业模式挑战反应迟缓等情形。
黄勇表示,近两年,随着双方持续友好的沟通,汇控管理层采纳了包括退出部分业业务条线、改进同业对标体系、落实高管薪酬改革、提高长期回报目标、承诺恢复季度股息等建议,这些举措也帮助汇丰最近的业绩实现了一定改善。
尽管如此,平安仍对以下五个方面深感担忧:第一,汇丰绝对业绩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加息周期,然而加息已逐步见顶;第二,尽管绝对业绩有所改善,汇丰控股和汇丰亚洲业绩仍大幅落后同业;第三,汇丰管理层设定的RoTE(有形资产经常性回报率)及成本目标不够充分;第四,汇丰管理层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关键业务模式面临的挑战。包括本地化能力偏弱、成本基数过高、资本效率低下、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第五,汇丰将汇丰亚洲的分红与所需资本,用以支持回报相对较低的非亚洲业务。虽然汇丰已退出部分非核心业务,但退出规模很小(仅占风险加权资产的4.7%),其余非亚洲业务风险加权资产仍高达51%,但回报仅为亚洲业务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部分汇丰股东多次向管理层建议,分拆汇丰亚洲业务在香港注册总部并独立上市。黄勇在声明中称,平安认为汇丰多年来业绩表现不佳,对亚洲业务投入不足,上述给予亚洲业务更多自主权的提议值得认真考虑。过去两年,平安资管还向汇丰管理层提出了诸多结构性重组建议,包括推动汇丰亚洲业务在香港上市,以及整合汇丰亚洲的所有业务。
在这份声明中,平安建议从原来的分拆方案(spin-off)调整为战略重组(strategic restructuring)方案。“战略重组方案完全可以解决汇丰的顾虑,包括但不限于环球价值、运营成本、法律障碍等问题。这次提出的战略重组方案将建立一家聚焦亚洲的银行,其架构更精简、灵活,本地化与竞争能力更强,可受益于大湾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专注亚洲资源投入,更适应亚洲市场的本地发展动态。我们相信,独立上市的亚洲业务,将为汇丰亚洲股东提供更高的分红保障,免受汇丰非亚洲业务的挑战。”黄勇称,“无论是哪个方案,平安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汇丰仍是总部在亚洲的上市银行的控股股东,以维持全球业务线的协同效应;第二,都将为汇丰股东带来巨大收益,包括释放价值、减少资本要求、提升长期效率、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和重新定位竞争局势。”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汇丰用以向投资者和分析师介绍2022年中期业绩的PPT中,就用了一整页的PPT阐述了部分股东提出的结构性重组建议将对其价值产生重大破坏性影响的14条理由,包括“未来,汇丰亚洲和汇丰之间的交易安排不可能完全抵消收入的损失”、“须建立新的、完全独立的IT服务系统”、“根据独立适用于汇丰亚洲的规则,须建立约400亿美元的MREL债(Minimum Required Eligible Liabilities,即符合自有资金与合格负债的最低规定),再融资成本约为数十亿美元”等。
黄勇在声明中认为,汇控管理层不仅拒绝承认提议的任何优势,还夸大了许多成本和风险。“我们也认识到,结构性重组方案在初期会产生一些增量成本,但我们认为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权衡这些成本与收益。”
在声明中,黄勇对上述理由进行了部分驳斥。
例如针对IT系统,他表示,没有明确的香港上市规则表明,申请人所有的IT系统都必须独立才有资格在香港上市;其次汇丰亚洲可继续使用汇丰的核心系统,避免高额的IT成本。
针对收入损失,黄勇表示,汇丰作为任何部分分拆实体的主要控股股东,对确保全球业务协同所需的商业有效运作仍保持很强的影响力。汇丰亚洲可能会继续使用与汇丰签订的服务协议下的现有业务系统,就如汇丰与恒生多年来的成功案例一样。分拆亚洲业务后改善的运营情况,可能会抵消独立公司职能带来的额外成本。
针对MREL债和再融资,黄勇则驳斥称,数十亿美元的再融资成本已是极端情况。汇丰约400亿美元的MREL债务将于未来两至三年内到期,如果香港金融监管局能够给予汇丰亚洲过渡期或宽限期,这将极大减少甚至避免MREL的再融资成本。
黄勇表示,平安资管对其资金投资于汇丰的客户负有受托义务,将继续进行建设性的股东交流,并希望汇丰以开放的态度听取、研究股东意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