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在青海】返乡播撒致富“种子”
【资料图】
浑身是宝的绒山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3日,记者来到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藏族乡洛哇村,一座450多平方米崭新的现代化厂房映入眼帘,从中传来阵阵“咩咩”声,几只刚产下的羊羔正吸吮着乳汁。
这里是洛哇村新建的绒山羊养殖基地,驻村第一书记张海林看着羊舍里活蹦乱跳的羊羔,一边数,一边对娘美说:“那几只母羊快产仔了,眼下正是母羊产仔的高峰期,千万马虎不得。”
娘美是绒山羊养殖基地的承包人,她原本一直在外打工,后来村里要发展特色养殖业,洛哇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海林寻思了很久,决定请娘美回来承包这个好项目。
娘美乐呵呵地说:“当时张书记说这个项目前景好,而且村上把土地批复等手续都办好了,就等着我‘拎包入住’,我和丈夫毫不犹豫答应了,这些绒山羊是今年年初进的,进了200只,到目前已经产下72只小羊羔,我们计划再扩大规模。”
“多亏了娘美两口子回乡,绒山羊养殖基地才有了主人,基地的扩大也将为洛哇村发展特色产业带来更多可能,后续发展也更有希望。”
张海林告诉记者,洛哇村草山多、耕地面积多,麦类、豆类秸秆资源丰富,但地多人少,绝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上发展特色养殖的优势一直被“搁置”。
2021年7月,驻村第一书记张海林来到这里,通过走访,他发现村民们很擅长养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山羊、骡子、黄牛等家畜。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张海林心生一个念头:可以把养殖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来抓!
说干就干!他找来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养殖能手,与他们促膝交谈,悄悄谋划起村里的“大产业”。
2022年,借助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的“东风”,张海林同村两委班子成员按照“抓产业、稳增收”的发展思路,采取“党建引领+合作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投资80万元建成了绒山羊养殖基地。
为什么选择“绒山羊”养殖?
张海林介绍说,绒山羊浑身是宝,在循化当地,绒山羊肉深受市场青睐,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它的优势,而羊绒被称为“软黄金”,具有光泽自然、手感柔和、自然卷曲度高等特点。
最重要的是,绒山羊养殖可以让村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村里有着大量的秸秆资源,但由于缺乏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浪费。
绒山羊成为娘美两口子的“新事业”。循组供图
2022年,绒山羊养殖基地建成并有了“主人”,洛哇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可以安心谋划,深思熟虑后,决定在村里打造农作物基地,将两者进行整合发展。
于是,他们积极与省农科院、畜牧研究院专家、县农科局衔接,先后打造了8公顷优质蚕豆试种基地、14.7公顷优质小麦良种培育基地,基地规模化产生大量秸秆,再送到养殖场。
村里发展优势产业的局面逐渐打开,还形成了循环养殖的产业链条,村子有了产业,村民也富了口袋。
村里的小麦种植大户吉合太加说:“以前这些秸秆随意堆放,只能当垃圾在田里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现如今送到养羊厂做饲料,还能赚点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尕楞乡党委将“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能人”的运营机制,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吸纳低收入家庭和脱贫户就业,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特色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了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目的。
自从承包了养殖场,娘美两口子在家门口干起了事业,收入也越来越高,每年有5万元收入,还能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万多元村集体收入,日子越过越甜,事业越干越顺。
千亩青稞,酩馏飘香,牛羊茁壮,椒香四溢……
娘美等一大批回乡创业者为尕楞乡乡村振兴增添了发展新动能,在他们的加入下,家乡一大批特色产业的潜力被激活,铺就了一条和美乡村致富之路。(牛玉娇 循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