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画或欣赏国画的过程中,应该听说过一个词——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正统书画的一个概念,是指书法和绘画同出一脉,各自发展,同质同意,互有借鉴。
古代文明的出现,有了记录和流传的需要。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画图记事,其中概括归纳物象形成独特的记事方法——文字法。不管是图形记事还是文字记事,它们共同的方法都是写画,即用线条表现物象和意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黄荃 牡丹
线条最初在书画中只是轮廓线和关系线,甲骨文的用线基本都是这样的。有用线圈出轮廓表现物象的,比如日、月、山、石等;也有用线条的上下左右表现物象与物象关系的,比如本、上、即、莫等。
等到发展到金文时期,书画的线条就被赋予了意义。恢宏质朴如《石鼓文》,遒劲凌厉如《大盂鼎》,饱满典雅如《毛公鼎》,朴拙厚劲如《散氏盘》……不同的用途有了不同性质的线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象形文字
随着文明的发展,书与画更凭借各自的优势,被专用于各自的领域。于是出现了书法和绘画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它们的实质还是相同的。
就算到了演化到今天,文字中也还有画的影子,象木、井、火……这些文字还带着意象画的特征。同样,绘画也离不开书写性,南朝时期画家总结了书画品评和鉴赏的准则——《谢赫六法》。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线条书写性的核心,这在书法鼻祖蔡邕的《九势》中就已经有了。“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散氏盘
“丽”除了有美丽之意以外,还有“附着”之意。蔡邕说,书写线条要藏头护尾,要把力灌注于字的点画中,点画有力的样子,就象肌肤附着于筋骨。所以,卫夫人也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看看,书法与绘画对线条的要求是不是非常一致!
今天的象形文字
这也说明了,中国画就是写出来的,中国画的线条是不同于其他画种线条的。书写性线条用浓淡干湿疾涩可以组合表现不同的内涵,可以表现物象的薄厚、软硬、坚韧等物理性质,也可以表现某种物理性质下具有的灵动、敦厚、妍拙等意象性质。
唐寅 牡丹
而除了中国画之外的其他画种中的线条却不是这样的,就拿素描线条来说,素描线条只相当于中国画里的颜料。它用长短不一的线条排列代替赋色,用来表现物象的块面等物理性质。虽然整幅画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是跟那些大大小小的排线没有关系,而是跟排列方法有关系。
甚至有时候轮廓线都可以不用,完全通过排线的明暗来表达内容,抒发情感,模拟了人眼成像的过程。这种纯物理似的绘画方法,只是通过大脑判断,没有经过大脑再加工。所以跟起笔行笔收笔都经过大脑再加工的中国画线条,有着天壤之别。
王雪涛 牡丹
线条在国画中有如此特殊的存在意义,优质的线条也有利于在绘画中,形神合一。要写出高质量的线条,当然就要从书法入手。每一笔都要要有讲究,不管是侧是勒,是掠是磔,都要有来源。或者游丝抱墨,或者燕尾草折,不能信笔而为。
有了线条的书写性,才可以称得上中国画,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再美也只能叫做好看的画。中国画就是用书法线条画出来的,所以说画是写出来的,一点也没有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