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大智自裕,心宽寿自延。
(资料图片)
孔子谈及养生之道时,在《论语》中说了三个字:“仁者寿。”
清代学者方苞,在给这三字作注释时写道:
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心怀仁爱,是一个人保持健康、得以长寿的基础。
真正的养生,其实不仅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在于对心灵的滋养。
人这辈子,养一颗慈悲之心,抵得过世间一切良方。
01#
温和之气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
人在生气时,甲状腺激素会激增,导致内分泌失调,引发肝痛和胃病。
很多时候,健康出问题,大多是和情绪失控有关。
在极端情绪下,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亮起红灯,最终吞噬你的健康。
《格言联璧》里说:“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和气待人,就不会有不顺心;以静气修养身体,则睡梦中也能安适。
遇事心平气和,少发脾气,身体才能健康无虞。
《宋书》里记载了北宋名相李沆的故事。
有一次下朝,一位书生立在街头,拦住了李沆的轿子。
书生递上几张诉状,内容都是对李沆的控诉。
李沆看了几眼,把诉状收起来,和颜悦色地对书生说:“容我回去再细看。”
书生却不依不饶,他指着李沆大骂:
“你身为宰相,不能造福天下,是无能,占着位子,而不让贤,是无德!”
旁边的侍卫听了大怒,冲上前去就要将书生抓下。
李沆却喝住侍卫,他温和地对书生说:“我已经多次请辞,奈何皇上没有恩准。”
说罢,他就起轿走了。
面对他人的无端挑衅,李沆始终保持平和,毫不动怒。
正是这样稳定的情绪,让他一生顺遂,无病无灾。
晋代药学家葛洪说:“常其宽泰自居,恬惔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所谓养生,说到底离不开一颗平静的心。
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冷静处理,不仅可以调养身心,更能避灾消祸。
人生多坎坷,不妨养一份温和之气。
管理好情绪,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自然百病不生。
02#
慈良之质
道教全真派传人张至顺道长,活到了103岁。
曾有人向他讨教养生秘诀,他回答说,心存善念,厚道待人。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一个人多行善事,自然能够远离病祸,以德行不断蕴养自己的身体。
杨绛先生一生满怀慈悲,始终待人以善。
60年代,她认识了一位叫老王的车夫。
老王年纪很大,没有亲人,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但因为瞎了一只眼,很多人拒绝坐他的车。
他几乎没什么生意,日子过得非常窘迫,连吃饭都成问题。
杨绛得知后,便主动照顾他的生意。
后来她还让老王给自己家送冰,给他“赚外快”的机会。
到了晚年,杨绛将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
在她的倡导下,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贫困学子。
作家付研说,善良,早已经刻进了杨绛的骨子里,也不断提升着她的生命境界。
在不断地行善中,杨绛先生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最终活到105岁。
《中庸》里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有德行的人,行事磊落,精神开朗,从而气血和调,生理功能平稳,最终得以健康长寿。
历代养生家都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
一个心怀慈悲的人,以仁爱待人,以宽厚处世,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
在不忧不惧中,使得自己的身心达成内外和谐的状态。
《大学》里说:富润屋,德润身。
多行善事,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修一颗仁心,就是世间最高级的养生。
03#
宽宏之量
曾国藩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养生就是养心,心量若小,难免郁结于心,在愤懑中消耗自身健康。
余秋雨年轻时,曾遭到一些小人嫉恨。
他们对余秋雨肆意打压,甚至干扰他妻子的工作,给他造成了巨大伤害。
余秋雨就把他们的姓氏,合成四字记在心里,表示永远不会忘记。
很长时间里,他整天都念叨着仇人们的名字。
渐渐地,他开始在夜里失眠,随后又出现了焦躁、心悸和乏力等症状。
医生告诉他说,你这是心病。
于是他去拜访星云大师,经过一番长谈后,他决定放下过去。
回去后,他不再回想那段经历,也不再怨恨那些仇人。
没过两天,他的身体就开始好转,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古人说得好:量大智自裕,心宽寿自延。
气量大了,人的智慧就越多,心放宽了,寿命也自然能够延长。
美术家韩美林,已经86岁了,身体依旧硬朗结实。
他的养生之道就是“没心没肺,能活百岁。”
韩美林大半生都在受罪,曾被下放到贫困山村,也曾被人诬蔑陷害。
然而不论遭遇什么,他都毫不在意。
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一生苦难多,可是我活得很好,为什么?
很简单,做人只有一次,我若这也计较,那也计较,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正是这份豁达的心态,让他越活越精神,始终保持健康。
丰子恺说,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
心气狭隘的人,处处计较,怨念深重,日子久了,各种疾病都会不请自来。
你若心胸宽广,始终保持平和,心上无事,身体自然无恙。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遇事少点计较和纠结,学会释怀与放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04#
简默之言
《大方便佛报恩经》里有句话:“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言多易失身,一个人说话太多,就容易招致性命之忧。
《旧唐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代大臣刘文静,作为开国功勋,位高权重,唯一缺点就是管不住嘴巴。
当时他与皇帝李渊的宠臣裴寂不和。
在一次宴会上,他竟放言说:“总有一天我会杀死裴寂!”
其实这不过是酒后失言,逞一时口舌之快。
却不料这句话被一个宫内侍卫听到,传到李渊那里,李渊大怒。
最终因为这句不该说的话,刘文静获罪被杀。
中医理论认为,日出千言,不病自伤。
养生就是养口。生活中,唯有保持简静沉默,才能保身延寿。
司马家族是三国魏晋时期,最为显赫的门第之一。
到了司马懿这一代,他们共有兄弟八人,各有特色。
其中老三司马孚,就以寡言少语而著称。
公元216年,年逾六十的曹操,开始考虑立储的问题。
他对外征求意见,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唯独司马孚,始终一言不发。
最终曹丕即位,很多大臣因之前的发言,而受到处罚。
而司马孚由于保持缄默,从而避免被卷入纷争当中。
不仅在官场,在日常生活中,司马孚也一直秉持“戒多言”的准则。
因为话少了,精神消耗就少,他每天吃得好睡得香。
最终他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三个时期,活到93岁。
宋代医学家陈宜在他的养生专著中,将“少言语,养内气”放在第一位。
少说话,不仅可以颐养心神,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是是非非。
是非争端少了,烦恼就少了,身体也就好了。
《周易》里说,吉人寡言语。
凡事谨言慎行,多沉默,少妄言,是入德之基,更是载福之道。
▽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
“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持一颗仁心,内心清净,心气和顺。
以厚道立身,以雅量容人,用德行为生命提供丰富而长久的滋养。
正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点个在看,少说妄言,多行善事,必将收获健康而充实的人生。
6月22-24日 上海
课程费用:3980元/人
周贵银老师新商业觉醒大课借企修心,内圣外王报名联系李老师:13064723172(微信同号)
看透事物本质、掌握宇宙规律的人,
注定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致良知书院,
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